“诏左御卫大将军尉迟偕回军,先平契丹之乱,不要降俘,凡参与叛乱之部落,屠之。
契丹首领大贺咄罗,生死不论,送其人或首级予突厥东方汗阿史那陪律。
代朕问候阿史那陪律,大唐与突厥之盟甚固,今助其平叛,再示盟好,望他好好约束契丹,靺鞨诸部,莫再生事,不然换个东方汗也非大事。
还有,莫忘了向他讨要牛羊,总不能靡费粮秣,却空手而归。
另,平叛之后,不宜再行进兵辽东,率军自回幽州整兵即可。”
“诏朝鲜都护府大都护李年,接诏之日,立即撤军南返,不得有误,此为急诏,火速送往军前。”
“诏左骁卫将军苏定方,令其攻取铁崖城之后,见机行事,海上接应艰难,可寻机渡辽水,回转幽州。”
“诏水军指挥使西门大娘,于辽水之上巡弋,接应苏定方所部撤军。”
李破非常果断的选择了撤军,当初定的计划是三路齐进,彻底消灭阿史那多闻所部,这是基于包围圈已经形成,实力也有大致上具备了碾压之态所作出的战略部署。
可在这个通信艰难的年月,一旦生变,看上去很美好的战略也就显得漏洞百出了起来,尤其是三路大军的配合上。
如果换做他的阿史那多闻,放弃辽东城,与唐军各部来回周旋,就是不与决战,会让唐军各部非常的难受。
当初制定军略的时候,为了对付这样的战术,给各路唐军制定了计划,先都要攻取城池,作为之后唐军在辽东的战略支撑,然后凭借良好的后援,精良的军械,压缩阿史那多闻的活动空间,寻机决战。
唐军不论是骑兵还是步军,都不怕与突厥人正面交手,唐军可不是后来两条腿被四条腿溜的欲仙欲死的家伙们。
身经百战的唐军精锐,步骑配合之下,只要小心一些,别被骑兵突袭,那么短时间内,谁也别想击溃一支成建制的唐军。
唐军和当年的隋军有很多相同之处,毕竟唐军还是沿用了隋军军制,并没有什么脱胎换骨之类的说法。
只不过隋军在正面战场的交战中非常强悍,所以着重于重甲骑步兵,只要给隋军留出排列整齐的时间,那么隋军在当世几乎是无敌的存在。
唐军和隋军最大的不同在于比隋军更为灵活,轻骑兵和轻重步军混用,正面战场决战的时候不如隋军军阵坚固,冲突的时候也不如隋军犀利。
但在长途奔袭,运动作战方面,唐军则远胜隋军,而且同样的一支唐军所消耗的辎重粮草,只有隋军的一半,平时靡费也要比隋军少的多。
隋军多备枪盾,环首刀,唐军则是弓弩装备的更为普遍。
所以很明显的就能看出,唐军比隋军更能适应各种战场环境,这和唐军是在隋末混战中成长起来有着脱不开的关系。
当然了,随着大唐国力的日渐强盛,隋军的优点唐军照样可以照搬过来,之前之所以产生差距,还是穷闹的。
前隋的军旅最强大的时候,也正是他们国力最为强盛之时。
…………
只不过皇帝的果决还是有些出乎了三位臣下的预料,为了此战,大唐可是准备了大半年,粮草军械流水一般运往河北,山东等地。
驻扎在河北的大军各部加起来有二十万众,还有征发的府兵,外加调动的水军……
不说别的,就说大唐积攒下来的国库,勉强腾挪出来半数还多。
如此这般,在战事刚刚开始的时候,便下令撤军,即便三路大军还未曾有所损伤,这也俨然是一次重大的战略失利。
对于臣下们而言,可能唯一值得安慰的就是,产生的后果不需要臣下们来承担,因为这是皇帝亲自做出的决定。
即便如此,但凡皇帝不是开国之君,换一个稍微平庸一些君王,后果都将不堪设想。
…………
这么仓促的诏令前方各部大军撤军,不论是尉迟信,唐俭,还是张亮,都感觉很是不妥,尤其是李年,苏定方两路人马,此时都已经进入辽东。
这会下诏让他们退兵,谁知道他娘的两路人马什么时候能收到诏令?甚至于很大可能根本收不到。
而这其实就是中央无法有效的指挥前方作战将士最为重要的原因,鞭长莫及,有的人比较倔强,非要指手画脚,于是乎就都纷纷成为后人的前车之鉴。
不过李破也许犯下过这样那样的错误,可关乎于战争,他向来不会轻忽视之,甚至比任何人都要谨慎。
但话说回来了,想要战胜对手,该做出决定的时候他也不会有任何犹豫。
就比如说现在,在口述诏令,并给左御卫大将军尉迟偕下达口谕之后,看着欲言又止的臣下。
李破笑笑道:“孙子有云,兵者,国之大事,死生之地,存亡之道,不可不察也……呵呵,好像很多人都喜欢说这么一句,可不管怎么说,这都是兵家之至理。
每一场战事都关乎生死存亡,不要怪朕说你们,你们几个啊,在战事之上略有不如,如果尉迟偕就在朕面前,不用朕说,他就会主动提出回军之议……”
李破的声音回荡在大殿之中,好像在宣示着帝王的自信和骄傲。
一个搞情报的,一个不怎么精通战阵的兵部尚书,一个貌似纸上谈兵,还谈不利落的兵部侍郎……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喜欢北雄请大家收藏:(m.xsyueduw.com)北雄小说阅读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